“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 “20XX 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特 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 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相关行业领域以 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 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 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 “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 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 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 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 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 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 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 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 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 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XXXX 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 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 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 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 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 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 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 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 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 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 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 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 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 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 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五)实施周期。 “20XXXX 计划”自 20XXXX 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 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的申 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 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XXXX 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 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 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 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 20XXXX 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 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 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 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 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 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 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 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 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 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 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 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 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 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 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面向行 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 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面向 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 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 20XXXX 协同创新中 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 支持。 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XXXX 计划”领导小组, 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 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 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XXXX 计划”专家咨询委员 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 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 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 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 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 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 内外专家;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 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 四、实施方式 “20XXXX 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 评价三个步骤。 (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 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 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 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 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 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 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 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 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 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 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 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 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 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 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 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 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 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 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 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 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 一批“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 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 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 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 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 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 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 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 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 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 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 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或 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 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 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评审程序。 (1)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 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 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 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 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 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 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 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 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 专家参与;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 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区域发展类 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 专家的有机结合。 (3)综合咨询。由“20XXXX 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 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 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 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 “20XXXX 协同创新中心”。 3.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 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 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 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 , 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 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 则上应进入 ESI 学科排名的前 1%,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docx文档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资源共享 > 参考范文 > 制度方案 > 文档预览
18 页 0 下载 32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热心网友 2022-03-26 22:04:5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5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道客屋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